你曾經走進劇場看戲嗎?劇場被稱為有魔力的黑盒子。
在還沒有電影的時代,人們在「有舞台與觀眾席」的表演場所裡欣賞演出,像是音樂劇、舞台戲劇、舞蹈等,這樣的表演形式十分有現場感,即便是同一齣戲,演員與觀眾的反應都會不一樣,非常即時、互動感強,每一場演出的體驗都是獨特的。
因此即便現在影像越來越發達,卻還是有一群人在劇場圈努力創作,還是有一群人非常喜歡走進劇場看戲。
劇場人的第一次-第一屆臺北戲劇獎
「劇場是社會的縮影,也是時代的見證。」而我們,在2025年一起見證了這個時代。
一直以來,有著金曲獎、金馬獎、金鐘獎,但卻沒有屬於「劇場人」的獎項,文洋獎盃團隊接到這項任務的時候,心裡著實的感動,看見默默在藝術圈耕耘許久的劇場人終於被看見,共同見證一個專屬於劇場人獎項的誕生。
2025年是第一屆臺北戲劇獎,由地方政府文化局主辦,首屆涵蓋導演、編劇、表演、設計等 11 個獎項,幕前到幕後的獎項、主要以戲劇與音樂劇。
source from 臺北戲劇獎FB
source from 臺北戲劇獎FB
臺北戲劇獎獎盃設計理念
臺北戲劇獎的主視覺設計理念是來自「舞台大幕」的曲線,這次文洋團隊設計的客製化獎盃融入主視覺曲線,富含了三個象徵意義:
- 舞台大幕的弧形,就像是一齣戲要開啟的神聖瞬間
- 中間鏤空的造型像是「閃耀的星星」,劇場人就像是光芒一樣聚焦
- 兩條弧線也像人型,鞠躬或是張開雙臂的造型
臺北戲劇獎獎盃製作秘密公開-來自臺灣MIT獎盃
這次臺北戲劇獎獎盃由文洋獎盃團隊製作,每一個獎盃都是臺灣MIT獎盃,分成不同的階段製作:
(1)線鋸金屬切割
俐落的金屬線條,使用髮絲一樣細的線鋸,每一個金屬都需要耗時3小時切割,自動化慢走式切割,可以精準的切出我們想要的曲線與造型。接著金屬表面經過噴砂處理,噴除金屬鏽蝕、讓表面平整。師傅會手工導R角,把銳利的邊邊角角打磨平整,防止刮傷,也讓線條更為細緻。
(2)CNC底座切割
客製化獎盃的底座是為了要讓上方的造型穩固與攻牙(在工件上製作內螺紋的加工過程),因此在結構與尺寸上特別計算,才不會頭重腳輕。使用CNC加工處理,按照計算好的凹槽切割,結合穩固的結構設計,讓獎盃造型與底座精準的結合,誤差值低於± 1mm。切割後一樣要使用噴砂處理,讓金屬質感上下一致。
(3)陽極上色處理
陽極處理是一種極耗時的方式,每一次處理都需要至少6個小時,金屬材料會被泡在電解液中,經過電壓,在金屬的表面形成一層氧化層,這樣的氧化層就能被染色或印刷,提高耐腐蝕度與美觀。經過陽極處理後均勻飽和的上標準色,整體霧金色讓MIT獎盃更有質感與秀氣。
(4)金屬銘版製作
臺北戲劇獎獎盃的金屬銘版,使用細小的針頭人工上色的方式,經過烤箱烘乾再進行第二次的拋光打磨處理。最後表面再經過電鍍,讓金屬銘版更有光澤感。
★小知識:每一位入圍者的銘版都是預先製作完成,當下公佈得獎者時才立即鑲嵌在獎盃上。
(5)精美外盒包裝
從設計到製作,全部都是臺灣製造獎盃,連外盒也不例外,經驗老道的師傅手工壓版燙金,搭配霧黑紙盒,在盒中裝滿緩衝包材,保護這精美細緻的獎盃。
屬於劇場人的魔幻時刻-臺北戲劇獎頒獎典禮
source from 臺北戲劇獎FB
2025年7月7日,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頒獎,特別選在星期一是因為星期一是一週的開始,也是大部分劇場演員、導演休息的時間(除了技術人員)。第一屆的臺北戲劇獎由黃迪揚擔任典禮主持人,穿插躍演劇團勸世三姐妹演員群的演出與舞台後臺call cue的表演橋段。
這場頒獎典禮是臺灣劇場界的里程碑,這場頒獎典禮上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時刻,像是榮獲獨立精神獎的《時間就像是從來沒消逝過》編劇、導演、演員林靖雁,在發表感言時說自己「以前一直沒有自信,做獨立製作的過程中很孤獨也像是在燒我的命,在沒有背景跟資源的情況底下,一直在做吃力不討好的演出。但從今以後,我會繼續努力的做下去。」這段感言也讓現場許多觀禮者落淚。
每個劇場人都是一道光,照亮黑盒子,也照亮每一個人的心。文洋獎盃團隊,願守護著這道溫暖的光芒,用製作獎盃的專業繼續支持戲劇創作,這屬於劇場人的獎,臺北戲劇獎,第一次的現在,無數次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