減碳是一種「競爭力」!
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(UN Global Compact)於發表的報告中提出「ESG」的概念,ESG 中文分成三個概念分別為,環境保護(Environment)、社會責任(Social)、公司治理(Governance),ESG作為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。在目前高度工業化的環境中,台灣預定了2050淨零碳排轉型目標年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降低24%±1%的目標,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政府單位與許多民間企業單位積極研究如何將低排碳量,同時可以降低營運成本、提高效率,還能拓展新的商業模式。
商業周刊評比「碳・競爭力100強」
商業周刊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,自2022年起舉辦「碳競爭力一百強調查」,透過既定的標準評選出100家,進入「減碳排行榜」的企業,並且舉辦論壇、講座、報導及頒獎,分享更多在排碳成功經營者的經驗,希望能促成更多企業能一同協力,以企業永續經營為目標。
商業周刊減碳競爭力100強獎盃設計概念
今年度100強的頒獎典禮,由文洋獎盃團隊設計此次的環保獎盃,獎盃外型簡潔俐落的交錯斜線線條,上方圓形板材清楚標示出活動LOGO與資訊,外盒以紙盒製作成拉抽形式,特別在上方增加小巧思,設計小提把方便拿取。
商業周刊減碳競爭力100強獎盃特殊材質
環保獎盃的底座使用的是台灣從前俗稱(集成)甘蔗板,業界專業稱為「OSB板」又稱「定向纖維板」,甘蔗板材是透過回收甘蔗渣(bagasse)擠壓製成的環保材料。過去甘蔗渣通常被當作廢棄農作物處理,但纖維長,富含纖維,適合用於製造人造板材。會呈現出像木頭拼圖的質感,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的圖樣。
甘蔗板的纖維結構緊密,密度很高,所以板材具有良好的強度和穩定性,適合常用於多種建材或家具製作,也能用一般的機器裁切。因此作為環保獎盃的主體與底座非常適合。
環保獎盃表面,銘版的設計,使用台電公司退役的木橫擔作為材料,木橫擔大多使用較硬的木材為原料,例如紅檜、鐵杉,這類的木材多為高支撐性及經過防腐防蟲處理。我們選用回收的木片作為銘版,雷射印刷獲獎人的資訊,深色板材與淺色的甘蔗板拉出了立體層次。
延伸閱讀:經站在電線桿上的材料搖身一變成為環保材質獎盃,台電木橫擔獎盃
環保獎盃上方圓形的板材,是午洋企業的回收衣料板材。
午洋企業是一家從事外銷五金陳列架的企業,捨棄常用來做陳列的壓克力與玻璃纖維材料,開發使用稻殼、咖啡渣、成衣廢料和海洋廢棄物等再生材質作成衣架、陳列傢俱和人形模特兒,也利用廢棄漁網設計出太陽眼鏡,更在去年研發出台灣第一片回收纖維混與生質樹脂的再生布纖板。
關於午洋企業報導
結合三種不同的回收材料作為此次商業周刊減碳競爭力100強的獎盃設計,不僅契合活動主題,對文洋獎盃團隊來說也十分有意義。
商業周刊減碳競爭力100強獎盃外盒設計
拉抽形式的手工紙盒,內部使用泡綿切割出環保獎盃的形狀,讓獎座放進去完美鑲嵌、不易晃動。收藏起來很方便。紙盒右上方燙金活動LOGO,整體素雅有質感。
在現在事事講求快速生產的世代,環保這條路走起來蠻艱難的,以環保獎盃設計來說,光是挑選適合的回收原料,洗選、打碎、重新組成,才能成為一塊「能使用」的板材,耗費的精神與成本是一般獎盃的好幾倍。
企業在追求ESG目標、傳產環保化的過程中,一開始也會花很多成本與精神研究、找尋,一但找到新的機會,便是新的商業模式的開始。減碳看起來似乎是耗費許多成本,但其實是企業轉型的契機、重塑企業價值的時刻。
如同商業周刊舉辦的碳競爭力100強評比,看到台灣有許多的企業積極參與,在減碳與獲利中尋求平衡,挑戰嶄新的企業模式,在艱辛的道路上開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,而文洋獎盃團隊用一座座美麗的環保獎盃,在背後鼓勵著勇敢創新的企業。